醫院新聞
檢驗科:以患者為老師 視患者為親人
2月4日,檢驗科張碧瑩主任組織全科人員開展第二屆“以患者為老師,視患者為親人”的專題討論會,討論中大家積極發言討論,說出自己的感想和行動。
會上,張主任首先提到,“患者的不同的檢驗項目和病例讓我們系統的學習了疾病的病理生理特點,是我們工作中最大的老師;而同樣作為需要照顧的群體,我們也需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他們,主動熱情的觀察病人的情況,給予我們力所能及的幫助,提升我們的服務質量,讓患者感覺醫院是一個家,信任我們。”醫院是一個大家庭,每一位來院的病人就是來家里做客的遠房親戚,對他們我們要百般照顧,他們就會感受到家的溫暖,如果關系處理不好,就會顯得冷漠、生分,也許會成為唯一一次的做客體驗。張主任的話打開了科室所有人的話匣子,熱烈的討論由此開始。
耿丹說,從醫這些年,一直記得當時給一位坐輪椅的患者采血的場景,因為外周血管不太好,沒采出來血,病人和家屬非但沒有責怪還反過來安慰鼓勵自己,“沒事兒,小姑娘,我的血管就是不太好,你多扎幾針,沒事兒的”溫暖的話,觸動著心窩,正是因為這些大度,愿意為我們奉獻的人,才鋪平了我們行醫路上的荊棘。李海燕也說到,在采血崗多年,見過形形色色的病人,他們來醫院多是無助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多站在他們的角度,耐心聽他們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去給到幫助,比如離家遠的病人,當天還要趕車回家,會盡量給做項目的人說加急做,實在出不來,病人不方便取結果的也會適當加微信給發結果。剛入科不久的梁妮說,最近兒科開的血氣分析比較多,檢驗科之前小孩血氣采血經驗不足,有時一針扎不出來,看著小孩受罪,家屬難過的表情,想到如果是自家小孩被扎幾針采不出來血,心里得有多不是滋味兒,所以后面會積極主動跟兒科采血護士請教學習,努力練習,能做到一針見血才算是為患者負責。
劉棟提到,我們作為檢驗科,更重要的是為患者提供一份快速準確的報告,提升我們專業技能、專業知識是我們的必須課,同時面對異常,難以解釋的結果,如果能跟患者建立隨和友好的關系,能更細致的了解他們的病史,可能對于處理異常結果也是極有幫助的。任小艷也講到前幾天一個患者糞便寄生蟲檢查的事情,患者兩日前糞便中拍到有白色小蟲,拿糞便到醫院化驗,前后涂片多張沒有找到蟲卵,詢問病人身體、生活情況并無異常,查閱了寄生蟲相關檢查資料,給病人多種方案回家留取標本,雖然最終未能檢測到蟲卵,但是也通過微信告訴了患者相關建議和注意事項,收獲了患者的感激。在為患者不厭煩嘗試各種方案的同時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內心很充實。
如何更好地做到為患者服務?任芳芳提到,對行動不便的患者主動出門采血,對年老理解力不足的患者,多叮囑幾句也可以將取報告時間寫到申請單上,對于那些哭鬧得小孩可以備一些小禮物,安撫他們的情緒。蘇娜提議,對科室可準備信封,幫不能到現場取報告的患者郵寄。王珍珠也講到可以建議患者關注公眾號,可以及時看到檢測報告。智能打印機不能打出的報告,當天及時打出放窗口便于患者拿取。任亞文副主任也談道,我們都去過其他醫院,陌生的環境我們都有盲從,患者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對待患者要有對待老師的尊敬,對待親人的熱情,有了一個好的態度,后面的工作就能順利開展.
熱烈的討論一直持續了四個小時,每個人都談了自己的感受,對于檢驗科人員來說,每天是周而復始,重復的工作,對于患者來說,醫院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大到分析病情,小到問你廁所在哪里的問題都會出現在檢驗窗口。窗口是煩雜的,也是最能接觸患者,了解患者喜怒哀樂的地方。滿懷著對自己身體疾病未知的恐懼他們更多希望看到的是醫務工作者熾熱的眼神和真摯的笑臉。
檢驗科作為醫院的窗口科室,新的一年將重點規范窗口服務做到語言文明、熱情服務、首診負責,落實責任,不推脫,不懈怠。提升我們的醫療服務,拉近醫患關系,為醫院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上一篇: 我院內分泌科獲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基…
下一篇: 副院長郭春麗督導檢查慢病管理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