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新聞
關愛心臟
封“漏”補“缺”
--我院心血管內科開展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手術情況
自2018年以來,我院心血管內科已完成數十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手術,包括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各種類型的心臟結構異常,手術效果非常滿意。以前必須去省城大醫院才能治療的心臟問題,現在家門口自己的醫院就能完美解決。
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約占各種先天畸形的28%。根據血液動力學結合病理生理變化,先天性心臟病可分為發紺型或者非發紺型,也可根據有無分流分為三類:無分流類(如肺動脈狹窄、主動脈縮窄)、左至右分流類(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右至左分流(如法洛氏四聯癥、大血管錯位)等。
少部分先天性心臟病在5歲前有自愈的機會,另外有少部分患者畸形輕微、對循環功能無明顯影響,而無需任何治療,但大多數患者需手術治療校正畸形。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手術效果已經極大提高,目前多數患者如及時手術治療,可以和正常人一樣恢復正常,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并能勝任普通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
傳統的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方法主要依靠外科開胸手術修補,但創傷大、并發癥多、對患者的心理影響大。近年來,隨著心血管病導管介入治療技術的提高及器械的不斷改進,先心病介入治療技術逐步成熟,不少以往需要開胸手術治療的先心病患者,目前可采用非開胸微創介入封堵術治療。
先心病介入封堵手術是近十五年來在心臟病介入治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支學科,通過穿刺股動脈或股靜脈,插入特制的導管,將特制的封堵器由外周血管送到需要治療的病變部位,將封堵器釋放并固定在病變部位,以達到治愈缺損的目的。介入封堵術的出現使先心病的治療理念發生了根本變化,目前已成為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的首選治療方法。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相比,它具有明顯的優點:不需要開胸,不留刀痕而不影響美觀;并發癥少,安全性高;住院時間短,一般住院4-5天即可出院;治療效果好。封堵器植入后當時異常血流即可完全阻斷,1個月人體自身的內皮細胞就已覆蓋在其表面,3個月后內皮細胞就完全將封堵器包埋,不會發生封堵器脫落。
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后注意事項。
1、術后需口服抗凝藥物阿司匹林6個月,以防止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劑量為3-5mg/d/kg。
2、房缺和室缺介入術后需服阿司匹林,而動脈導管未閉介入封堵術后不需要抗凝。
3、一般簡單先心病(小型房缺、室缺、動脈導管未閉)患者需在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進行檢查。1年之后每1—2年復查一次,一些重癥、復雜先心病或術后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者,應適當增加復查次數,或根據醫生建議做不定期復查隨訪,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制定相應的檢查項目,如心電圖、胸部X片、超聲心動圖和CT等,其中超聲心動圖檢查是必檢項目。
4、飲食要以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均衡飲食為主。原則上少食多餐,不能暴飲暴食,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注意食物衛生,防止腹瀉。
5、一般術后1個月內應注意休息,不建議進行體力活動,3個月后可進行輕松的體力活動,6個月后患者可根據身體情況進行自由活動。
6、由于先心病介入封堵術裝置了封堵器,患者在進行安檢時,金屬探測器可以檢測出來,患者可以在進行安檢前告知工作人員并說明相關情況。
一些進口鎳鈦合金材質的封堵器,可能會對需要進行磁共振檢查的患者造成一定影響,若情況允許下,建議患者在介入封堵術后6個月才進行磁共振檢查,因為此時封堵器已牢牢固定在心腔內,和心臟“融為一體”,即使在強磁場中也不會使封堵器的位置發生變化,從而造成心肌損傷。
上一篇: 我院北院區住院二部各科室全部搬遷到位